如何營造健康生活
蔡貞雄
壹、 前言
「健康是無可取代的珍寶」。
「健康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健康是無可取代的珍寶。擁有健康是每一個人夢寐企求的。健康或許不能代表人的一切,但失去健康猶如失去所能擁有的一切。因故,健康視同生命,實為一體的兩面。有人說:「生命是”1”,那麼財富、權勢、地位、智慧、愛情,以及你所能想到的一切,便是後面無限個零,無限個願景」(劉清黎,2002)。舉例來說,一個人有”1”後面9個”0”的錢財,數目是10億,拿掉前面的”1”後面再多的”0”,加起來還是零,有”1”的存在,後面附加的零,才有意義。有健康加持的生命,才有價值。健康是無價的,誠屬至理名言。
科技進步,經濟發達,國民所得日漸豐厚,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人們談論的話題,乃從生活水準的提高,轉到生活素質與生命品質的提升。如何經營有價值的生活,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乃成為今日社會生活備受重視的課題。無可諱言的,健康是提昇生活素質和生命品質的關鍵。一個人失去健康,必然期待康復,若能如願,如獲至寶般地欣喜若狂;反之,久病不癒,康復無期,生之願望瀕臨冰點,每有不如歸去的念頭。空有生命的長度,卻無生命的廣度和深度,絕非高品質的人生。
健康是一個綜合概念,它的意義,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解釋,但健康絕非無病為已足。就整體性適能的觀點立論,健康應包含五個成分的安適狀態(well-being),即 一、身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二、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 三、社會適能(social fitness) 四、精神適能(spiritual fitness) 五、文化適能(cultural fitness)(教育部,1998)。這種整體性適能的全人健康,應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吾人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條件。其中,某一項適能的喪失或欠缺,都將無法獲得完整的幸福。
營造健康生活,可因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歲月年齡,不同的工作型態,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個別差異等等,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擬就一般性原則加以論述。全文分:一、豐富的營養,均衡的飲食。二、適當的運動,理想的體重。三、充分的休息,規律的生活。四、愉快的心態,圓融的處世。茲分述於后,藉供參改。
貳、 豐富的營養、均衡的飲食
人類為維持生命,經營生活,每天必需攝取各色各樣的食物營養。因為身體的運動或操作,都是熱量的消耗,即使不運動而置身體於靜止之狀態,為讓心臟正常地跳動,呼吸循環機能圓滿地進行,亦需要供給相當的熱量。熱量均由食物經氧化燃燒而來;同時,構成身體組織之物質,亦由食物營養所供給,豐富且合理的營養,能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運動能力。食物營養概分為醣、脂肪、蛋白質等三大營養素及水、礦物質、維生素等,這些營養素對於人體所產生的主要功用,可歸納為下列三點:一、為供給身體熱能之來源(醣、脂肪、蛋白質)。二、為身體的構成物質,促進生長發育和修補組織損傷或消耗之材料(蛋白質、礦物質、水)。三、為調節人體複雜的生理作用(水、礦物質、維生素)。吾人選擇日常食物,應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平衡攝取(蔡貞雄,1977、方進隆,1991、姚鴻恩,2004)。攝取營養素的最佳方法則是飲食。
飲食的要義,首重均衡。所謂均衡的飲食,應包括平衡的飲食,適量的飲食,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平衡的飲食,旨在攝取各種不同的營養素,且能注意營養素的平衡攝取。天下沒有一種食物包含所有的營養素,平衡地攝取六大類食物至為重要。因此,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類、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等均應食用。偏食是平衡飲食的相對語。偏食造成營養的偏頗,影響機體產出的均勻,終將導致某些生理機轉(mechanism)的障礙。適量的飲食則指攝取食物量的適當。各類食物的質量和數量,應該根據氣候、季節的變化,不同的性別、年齡、體格、生理狀態,以及不同的職業、環境,進行飲食的調配。
飲食最好定量,過猶不及,均非所宜。過多的食物營養,囤積體內,增加機體負擔,妨害活動;長期營養欠缺,熱量不足,破壞機體組成,健康下降。「暴飲暴食」或「狼吞虎嚥」,都會破壞體內生理機轉的規律,導致消化、吸收、利用、傳送的障礙,最值得注意。再者,飲食能定時、定量,且抱持平和愉快的用餐情緒,細嚼慢嚥,吃出口感,吸盡食物精華,才算符合飲食衛生之道。
參、 適當的運動、理想的體重
營養和運動的關係極為密切。營養的攝取是身體能量的
來源,身體的運動和操作是能量的付出。吾人在生活中,既使不運動而置身體於靜止之狀態,亦需有基礎代謝能量的支出,前已述及,不再贅述。就身體運動而言,沒有營養的攝取和補充,不足以論運動;但攝取營養過剩,造成身體過重或肥胖,亦將導致機體功能運轉的額外負擔。因故,如何在營養與運動之間,取得平衡是其關鍵,此亦為理想體重之重要課題。
「瘦骨如柴」的人,是營養不良的明證,理應添加營養食物的取用。消瘦者其臨床表現為基礎代謝率降低、貧血、精神萎靡、皮膚乾燥、肌肉軟弱、脈搏緩慢、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疾病,同時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下降(姚鴻恩,2004)。「腦滿腸肥」的人,是營養過剩的表徵,理應節食,外加運動。諸多資料顯示,身體肥胖者會降低心、肺、血管功能,降低經神肌功能,減低身體有氧性和無氧性運動能力,降低全身作業能力,也會增加精神壓力。肥胖又不運動的身體,惡性循環的結果,極易招致運動不足的文明病(陳全壽,1995)。諸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症狀。減肥除調整飲食之外,或有其他方法,如抽脂等。切記!安全堪慮或會影響健康的減肥方法,務必捨棄。而安全且無副作用者,惟有運動一途。
就運動促進健康而言,必須講究適當的運動。所謂適當的運動,應包含運動的全面性和適量性。全面性指身體全面均衡發展之意。全面均衡包括身體型態、機能、素質、心理品質等的全面和諧發展。運動的實施,必須配合身心發展的特徵和需要,因勢利導,求得最佳全面均衡發展的效果。營造健康生活,尤須摒除局部性的畸形發展,或專門化運動的偏鋒訓練。運動的適量性指給予身體的運動負荷強度是恰當的。太強或過量的運動負荷,對於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兒童和年長力衰的老人,有戕害身體的危機,而量少不足的運動負荷,或一曝十寒、興之所至的運動,祇是形式虛名,於事無補。運動貴在規律而持之以恆,才能有助於身體的成長和發達。
人生各階段對於運動的實施,應有不同運動量的考量。更何況個別差異存在的事實,自然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運動處方,必須依據自己的身心狀態,體能情況、性別、年齡、目標、時間等因素,妥善地設計,按部就班地實施;而每個階段運動量的遞增,必須採用漸進方式,不躁進,不躐等,徹底地執行,並且不斷地檢測和改進,以求效果的達成。
肆、 充分的休息、規律的生活
身體活動(含基礎代謝)是能量的付出,或是身體組成物質的耗損,需要修補以維持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轉。修補之道,除了上述營養補充之外,尚須有休息(睡眠為主)助其運作。語云「休息為著走更長遠的路」,正說明養精蓄銳的重要,也道出生生不息、循環運用的道理。
身體各部器官系統機能的運轉,終生持續進行,不能切割、無法停頓。而機體的修補工作,亦是恆常而規律地運行。因故,規律的生活,定常的運作,作息之間的調和,可使身體的營運和修補達到理想的境地,惟其如此,才能促使新陳代謝正常的進行,從而有助於機體整體功能的發揮。人體器官系統的修補工作,其最佳時段是在夜間,睡眠至為重要。違背「生理時鐘」營生過活的人,每有不良的後遺症,應是可以理解的。
勞動導向的農業經濟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工作較為單純,規律生活是常態;自動化導向的工業經濟時代,機械取代人力,人為機械之奴,受役於機械,工作型態大幅改變,生活方式複雜多變,規律生活掌控不易;及至今日,資訊導向的知識經濟時代,「坐式生活」渾然形成,「顛三倒四」的生活狀況,日益嚴重,工作不分晝夜,玩樂通宵達旦,經營規律生活,困難重重。如何規劃規律生活,且能操持自我,持盈保泰,不為環境所迷惑,不隨物慾而浮沉,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調適的能力。
伍、 愉快的心態、圓融的處世
持有愉快的心態,是增進身體健康的要件,亦為享有生命長度的一大原因。吾人客觀的行為表現,經常受制於主觀的意識功能,自我意識的掌握,並發揮積極正面的效應,是愉快心態的源頭活水。「心常愉快,時露笑容」,即是愉快心態的寫照。一個人從積極面觀察自我,才能認識自我而欣賞自我,從光明面審視自我,才能重視自我而肯定自我。如是,必能對生命充滿喜樂,對人生滿懷信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能奮發有所作為也。
吾人處於現代社會生活中,不能離群索居,在「互補共存、互助共榮」的環境裡,莫不與他人休戚相關。營造健康生活,不僅需要身體動動,頭腦動動,還要人際動動(吳萬福1992)。人際互動的要義在於「與他人融洽相處的能力」,意即圓融的處世哲學。而與他人融洽相處,且能有良好的人際互動,均操之於個己的愉快心態。
一個性格開朗、胸襟開闊、想法樂觀、情緒穩定的人,必定是一個信心堅定、行事積極、通情達理、樂於助人的人。己立而立人,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垂手可得;己達而達人
,得道多助,社會群體健康的營造,隨同產生。與人共舞,悠遊人際,使生命更具光輝,使人生更有價值,進而使社會更加祥和,使國家更加富強。
陸、 結語
健康生活所體現的健康行為不同於醫療行為。健康行為是一個人在身體相當健康的情況下,所採取維護或增進健康的行為表現。醫療行為則是身體有病必須延醫治療的行為。二者必須嚴予切割,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矣。
營造健康生活,不能空談。懂得健康之道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夠躬身實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健康概念應落實在實際生活中,意即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健康行為,才能發揮真實的效益。
現代社會生活強調整體性適能的全人健康,本文「前言」所述五項適應能力,缺一難獲完整的幸福,惟若探究何者為首要,當推「身體適能」。蓋因「身體適能」良好的人,其他四項容易培養,亦較易取得。反之,沒有良好的身體適能,則情緒適能必受影響,身體適能的嚴重缺陷,本身就是不良情緒的發端;身體適能的喪失,情緒適能勢將蕩然無存,更遑論其他社會的、精神的與文化的適能(蔡貞雄,2002)。
良好的身體適能,除了生理健康之外,還須有良好的體能,始能經營高品質的人生。良好體能是一種滿足生活需要的能力,以及具備足夠的能量完成各種活動任務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可以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可以發揮生命活力,提高生活質量,品味人生,享受人生。
健康是人類文明的標誌。運動是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積極有效方法。持續有恆且規律合理的運動,不僅對生理健康和生命延長有幫助,對尋找自己,健全心靈,提升生命素質,更具效益(劉一民,2005)。運動成為增進生理健康的聖品,運動成為治療心理疾病的良藥,運動成為人際互動的良媒,運動成為營造幸福生活的台階,運動成為通往尊嚴長壽的大道。「偉哉,運動」。
健康是美滿生活的礎石,是充實發展的根基。健康生活的營造,其目的在獲得完整性的健康。換言之,非僅止於物質上的不虞匱乏,還須擁有身體上的操控自如,心理上的愉悅滿足,人際上的圓融和諧,心靈上的舒暢慰藉,以及文化上的雅緻高尚。
人生過程,始於出生,終於死亡。一般而論,身心情況從健康到不健康,身心認知從感性到理性。換言之,生活經營從感性生活到理性生活。人生正值「日正當中」的歲月年齡,緣以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活力四射,擁有任意揮灑的本錢(年輕就是本錢),過的是隨心所欲、多采多姿的生活。有云「人生在世不風流枉少年」,喻其青春年華,感情豐富,感性十足,演出感性生活。人生越過成熟顛峰之後,身心情況轉趨下落,倘若一如往昔,仍然揮霍無度,不論是工作打拼或縱情放蕩,絲毫不加節制,必然導致機體器官系統功能的失調,引發某些疾病,這可說是生活的黑暗期。若能從此獲得教訓,抱持「亡羊捕牢」的心態,養獲、鍛鍊身體,經營理性生活,猶可度過危機,重拾健康,保命延壽。感性生活是感性的、率性的、任性的;理性生活是理性的、知性的、悟性的;人生過程越早規劃健康生活,意即儘早營造理性生活,越能得到好處,健康幸福越有保障。走筆至此,謹提「警惕語」供君思考,並作為本文之歸結。
「青壯之時,為了名利忽視身心健康」。
「老邁之年,為了健康耗盡萬貫家財」。
參考文獻
劉清黎(2002)。 體育與健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1998)。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總綱
綱要。臺北:編印者。
蔡貞雄(1977)。 運動訓練。臺南:正業書局。
方進隆(1991)。 運動與健康。台北:漢文。
姚鴻恩等(2004)。體育保健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全壽(1995)。 21世紀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的研究。
國民體育季刊。
吳萬福(1992)。 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學生書局。
蔡貞雄(2002)。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內涵分析。南師體育.10(6-17) 臺南:編印者。
劉一民(2005)。 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