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教育的推手----吳大猷
吳大猷不喜歡讀死書;他喜歡探究書中的道理,如果遇到讀不通的地方,就想辦法設法詢問,或找更多資料來研究……。
吳大猷,民國四年誕生於慶州的書香世家,祖父是清朝的進士,父親中過舉人。不過,吳大猷才五歲時,父親就生病過世了,由母親及伯父撫養長大。吳大猷,小時候乖巧內向,暗地裡卻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遇到感覺有趣的事,就會主動在一旁安靜觀察,默默的學會一些本領:像是跟著幾位姑母們學會書法繪畫,或是每天放學在圖章店旁偷看,回到家後無師自通的學會刻印章。
吳大猷不喜歡讀死書;他喜歡探究書中的道理,如果遇到讀不通的地方,就想辦法設法詢問,或找更多資料來研究。他也認為,學生求學不能只靠老師教什麼才學什麼,想懂更多就得靠自己摸索。
吳大猷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自大學畢業,並且拿到獎學金到美國留學,再回到中國任教,順利成為一位聞名國際的物理學者。中日戰爭時,日本飛機進行猛烈轟炸,他也一邊躲著空襲警報,一邊埋首於寫書與論文的研究。他發表了許多篇的論文,還出版了一本享譽國際的物理著作---【多原分子振動光譜和結構】,讓國外學者對中國的科學家刮目相看。
一九六五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李政道與楊振寧,都曾是吳大猷的學生,可是吳大猷認為自己沒什麼功勞,他說:「近年來,李、楊成就卓然,國人常提及二人為我學生,並以李與我的機遇傳為美談,實則,我不過是適逢其會,在那時遇上他們而已,譬如兩粒鑽石,不管放在哪兒,終還是鑽石……」由此可見,他的坦白與平實。他一生中,得過無數獎章,外人看他飛黃騰達,但他自己看待名利卻相當淡泊。
民國72年,吳大猷被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大批官員準備祝賀他,大批媒體也到處找他,想採訪他。他卻一個人跑去清華大學和幾位研究生討論量子物理學,讓所有人撲了個空。
吳大猷一生科學研究領域包含原子、分子及天文物理。他總是一身舊西裝破皮箱,四處為物理研究及科學教育奔走,晚年更以辦公室為家,全心奉獻在台灣的科學教育上。為了把科學教育傳遞下去,吳大猷直到八十八歲高齡,還每個禮拜風塵僕僕的坐車兩個小時,到清華大學講課……。
在【吳大猷傳】的作者賴樹明所說的:「他是永遠不退休的園丁,栽培著每一株科學的花朵,無私的在生命中實踐、付出……」而『中國物理學之父』他的用心與付出,說不定還會延續到建國兩百年、三百年、甚至四百年……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100年2月22~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