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90218)
聖嚴法師二月三日圓寂前不久,美國甫於去年十月推出聖嚴法師的英文版自傳《雪中足跡》,中文版將於本月廿五日在台發行。這部由聖嚴親自口述的自傳,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傳記,除了記敘一生經歷特殊的生命行旅,更著墨於在台灣、美國弘法過程中未曾公開的故事,因此受到佛教界矚目。
聖嚴在二○○六年為書作序寫道:「我是一個平凡的中國佛教僧侶,十三歲出家,今已七十七歲,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縮影。」本書與過去傳記內容重疊甚少,字裡行間流露出無比豁達與智慧。
弘法遭遇挫折 學習放下
在書中,聖嚴法師侃侃而談,從他的貧困童年、年少時因戰亂飢荒出家、之後入伍從軍並跟隨軍隊來台,十年後又再度出家,在師父東初老人門下接受嚴厲訓練、山中閉關六年,還有他以小學學歷赴日留學取得碩博士,乃至日後在台灣、美國弘法的歷程等。
不同於一般傳記的歌功頌德,聖嚴法師在書中真誠地呈現他身為凡人的一面,他生動描繪與師父、信眾們的互動過程,以及弘法事業實際遇到的困難和作法,也表示自己遭遇挫折時曾難掩失望,在修行過程中才漸漸學習「放下」。
在美流落街頭 撿拾度日
難得的是,聖嚴也首度坦率道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中日戰爭混亂時期,他在上海大聖寺目睹僧人染上毒癮、寺廟變成毒倉的經歷;從東初老人手上接下農禪寺傳法工作時,卻身陷繼承的爭議紛擾;以及五十幾歲在美弘法,曾因沒有外來資助,過著流浪漢般夜宿街頭、撿拾食物的生活,後來有信眾提供屋子讓他借住、開禪修課,有一天竟被管理員拿槍指著,大喊「小偷!」
這些坦白的描述也許令佛教界人士驚訝,但就像聖嚴法師在生前遺言中,指示弟子不發訃聞、不築墓、不撿堅固子等作為,顯見他已全然放下我執、坦蕩為懷,才能如此忠實呈現修行過程的歷練,而這些細節,也為聖嚴勾勒出更立體、動人的形象。
深耕佛學教育 無私豁達
聖嚴法師以「學問僧」形象深植人心,他所創立的法鼓山也以建立佛學教育體系為職志。在書中,他詳細道出這一路的感悟與志向,回顧他在日本留學畢業、剛到美國時,如何從一個不懂英文、不知教學的僧人,逐漸摸索出教禪之道,並將所學義理融入與信眾的相處中。
談到如今他的人生大不相同,所到之處皆受禮遇與尊崇,聖嚴淡然地說:「名,如同財富和權力,都是虛幻的。如果擁有平常心,無論在何種情境,都是自由自在的人。」
在書的末尾,聖嚴法師彷彿預見自己有限的生命時光,有感而發表示:「我一向體弱多病,但我試著在人生最後的日子活得精神奕奕。我的醫生告訴我,沒有多休息,我很快就會死,但每當工作來臨,我總覺得來日無多,必須善加利用時間,利益眾生。在我還能工作時,我就必須工作。」這股無私奉獻、豁達放下的精神,也是聖嚴法師留給後世最深刻的典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