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星雲法師─自在人生三帖【本文摘錄自《浮世繪》2006/06/25】

星雲法師說,人人都是擁有「四個夫人」的大富翁,只可惜有些人未能看見人生的「四個實相」,又未能好好攝受人生的「七種營養品」,所以才流轉於顛倒妄想、煩惱痛苦。
一、四個夫人
古代的社會,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幾乎家裡都有三妻四妾。話說有一位大富翁,家財萬貫,並有妻妾四人。第一個夫人,年老色衰,平時最不得富翁的注意;二夫 人雖然不再年輕,但還稍具姿色,偶爾也受富翁的眷顧;三夫人聰明能幹,擅長理家,很受富翁依重;四夫人年輕貌美,平時最受富翁寵愛,吃好穿好,百般照顧。
有一天富翁得了重病即將死去,他驚覺一旦死去,黃泉路上寂寞,希望平時最愛的四夫人陪著一起死。富翁表明心意後,四夫人一聽,大驚失色,說:「雖然平時受你百般寵愛,但死了有何恩愛可言呢?我還不想死,你就找三夫人吧!」
富翁看到四夫人不願意,只好改找三夫人。三夫人聞言,說:「我還年輕,你死了,我還可以改嫁。」
三夫人也不肯同死,富翁只得再找二夫人,二夫人聽了富翁要求,緩緩說道:「這個家平時都是我在打理,怎麼能陪你去死呢?不過看在夫妻一場的份上,你死了以後,我會送你到山頭。」
眼看自己平時深愛的三位夫人,都不願意陪著他死,富翁心想,平時對大夫人那麼冷淡,她一定也不肯陪我同死,不過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理。那裡知道,大夫人得知富翁即將死去的消息,即刻說:「女人嫁雞隨雞,陪你一同去死,這是應該的。」
這個故事寓意深遠,此中所說的四位夫人,分別代表著:
(一)「四夫人」指我們的「身體」。我們平時對自己的身體百般照顧,吃好的、穿好的,還要化妝、保養等,然而一旦無常到來,身體不會跟著我們同去。
(二)「三夫人」指我們的「財富」。儘管我們擁有萬貫家財,一旦死去,一文錢也帶不走,一切都是別人的,就如同三夫人還會改嫁一樣。
(三)「二夫人」指我們的「親友」。平時感情再好的親友,一旦面臨死別,頂多也只是送我們到山頭,之後就各自過生活了。
(四)「大夫人」指我們的「心識」。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平時我們造了什麼業,都會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生生世世跟隨我們流轉,就如同「大夫人」心甘情願的陪著一起去死。
這個故事說明,人生在世,鍾愛的不一定是永遠的,不愛的反而是自己的。所以人要有遠見,要看得到未來,因為生命是三世的,我們要為自己的今生、來世,培養各種福德因緣,如此生命才會愈來愈美好。
二、七種營養品
身而為人不能沒有「品」,沒有「品」,就會與現實脫節,與良心相違背。人品是開展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有品勝過有學,有德勝過有才,所以做人要有品格、做事要有品質、生活要有品味,有「品」才能彰顯處世態度的合理性、道德性,才能創造生活的多樣性。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只重視所謂的民生必需品、健康補給品,甚至有各種的醫療備用品等等。其實,在人生的另一個精神層次上,尤其需要有各種「營養品」,例如:
(一)禮貌是必需品:有的人言行舉止總是莽莽撞撞、冒冒失失,弄得人家難以忍受,還自以為是無拘無束、灑脫自在,殊不知這是無知、幼稚的行為。禮貌是做人的必需品,有禮才能讓人又敬又愛。
(二)信仰是補給品:人在世間生活,不論工作、家庭、朋友,多多少少都會有壓力、誤會、難解之處。這時候精神力量的提起便顯得格外重要,而信仰就是內心最好的補給品。正當的信仰不但有利身心發展,並能開發正確觀念。
(三)能力是備用品:所謂能力,會煮菜、會寫作、會畫畫、會行政、會策畫、會講說,甚至會解圍、有創意、懂研究,都是能力。人寧可有能力,備而不用,但不能沒能力,致使要用時卻使不上力。
(四)不守信用是違禁品:一個人沒有金錢、地位,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即使賺了大錢,那也是一時的,往後就是花上千金也買不回來。信用是人們最大的資產,萬萬不可失去。
(五)不耐煩是半成品:養成耐煩的性格,才能勝任大事。有的人對人講話不耐煩,造成彼此嫌隙;有的人做事不耐煩,最後功虧一簣;有的人耐不住一口氣,弄得前功盡棄。所以,做人要有恆長心,切莫急於一時。
(六)瞋心是毒品:據醫學研究,人若經常動肝火,體內易產生毒素,久而久之,毒素沒有排出,就會惹病上身,所以做人切忌瞋心動怒,才能長保健康。
(七)好名是裝飾品:有名,若是經過個人努力所得,繼而藉此名位幫助更多人,並非不好;但如果只是沽名釣譽、愛出風頭,如此好名,就值得商榷。好名的人, 如同只懂得化妝,卻不注重內在的修養;又好比穿著華麗的衣服,內心卻充滿貪、瞋、愚痴,所以愛好虛名的人,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更加令人不恥。
現代社會,凡事都重視品質,品質越好,則經久耐用;同樣,做人也要有品德,才能歷久不敗。一個人擁有再高的學歷,再多的學問,如果做人失敗,那也只是表面的光榮,不值得歌詠讚嘆!
三、四個實相
很多人都會要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表示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但是,有的人因為小小的缺陋而全盤否定,有的人因為小小的遺憾而全部放棄,這樣的要 求完美,有時反而因噎廢食,流於吹毛求疵,不管對自己或是共事的人來說,都會很辛苦。因為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缺陷,因此在追求「完美」的同時,要能認清人 生實相,例如:
(一)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大致說來,人都是「趨樂避苦」,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佛說世間是苦,因為這是實相,所以人生不能只是一直希望獲得快樂,而 不肯面對苦難。沒有經過苦難的快樂,讓人感到虛假不實在;能夠克服困苦而獲得的快樂,才顯得珍貴,也才有成就感,因此有苦有樂的人生,才是充實的。
(二)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是生命的希望和進步的趨動力。但人不可能都是成功,容許自己有失敗的時候,反而會給自己一個退步省思 的空間,一股再求突破、增上的力量。因此,當人生遭逢挫敗的時候,要勇敢的面對,繼而再接再厲,愈挫愈勇,因為有成有敗的人生,才是合理的。
(三)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得」很歡喜,「失」很痛苦,因此人總是希望得而不失。然而,有時「得」也不見得是「得」,「失」也未嘗是「失」。今天得 到名位權貴,明天失去尊嚴、道德、自在,這樣的「得」是否值得追求?這裡失去職務,可能另一處發揮的空間更廣,世界更大,這樣的「失」未嘗不是再造人生的 另一個契機。所以,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
(四)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凡人都是「好生惡死」,看到新生命歡喜不已,面對死亡就排拒恐懼。其實,有生必然有死,這是人生再自然不過的事。事實上, 生命是不死的,此處死了,彼處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同一生命。好比太陽,東昇西落,昇未嘗昇,落亦未嘗落,昇昇落落原是同一個。重要的是,如 何用有生之年,為生命留下意義、價值。
喜歡月圓的明亮,就要接受它有黑暗不圓滿的時候;喜歡水果的甜美,也要容許它通過苦澀成長的過程;人生一半一半,能夠認識人生實相,放下對好、對全的執著,在人生的樂、成、得、生中,包容不完美、不完善,那才是完人。
【本文摘錄自《浮世繪》2006/06/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