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最後的演講》閱讀心得


 


鮑許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20078月,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於是與時間賽跑成為他最重要的生命課題。《最後的演講》就是以鮑許教授在20079月應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邀請所發表的一場演說為範本,由作家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做後續的採訪與撰稿,匯集了53次的採訪所呈現給讀者的「鮑許智慧」。


 


在鮑許教授的謝幕演講中,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實現兒時夢想」。童年的他,有愛做夢的神情。然而,這些兒時夢想並非只是場白日夢,鮑許教授認為「擁有明確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幾乎完成了所有的兒時夢想。在這場演講中,他不是陳腔濫調的告訴大家要如何珍惜時光,他以其獨特的幽默感,試圖告訴聽眾,我們何必要在死亡將屆時才能體會到夢想的重要。


 


    在本書中,故事之外的金玉良言不斷出現。在鮑許教授的名言中,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段:「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p.73)」。他把挫折比喻成磚牆,這堵磚牆是為了證明你對夢想的執著與渴望。他以自己兒時夢想為例,每個人小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夢想,但許多人往往因為夢想難以達成,或者受到旁人的訕笑,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鮑許教授鼓勵大家實現兒時的夢想,就算只有一點點的可能性,也要努力朝夢想邁進。縱使最後失敗了,挑戰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東西還是會超乎你的想像。阻擋我們的障礙,必有其原因,不過這堵磚牆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堵牆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渴望的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磚牆來阻擋你前進的路,成功的人知道這是老天設下的障眼法,會想盡辦法穿牆而過,而被磚牆嚇倒的人,於是停下了腳步,一無所有。


 


    鮑許教授不單是只有實現自己的兒時夢想,他還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他發現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其實更加有趣。學生剛通過嚴苛的教師甄試,進入教學現場成為一名教師,透過許多人的鼓勵、協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我實現了自己從小就想當老師的夢想。對我來說,教師是志業而非職業,因此我期許自己要讓每個孩子最終都能滿心歡喜的收割甜美的成果。而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鮑許教授的觀點更加深了我的信念。面對著這一群孩子,我暗自下定決心,要像鮑許教授一樣協助孩子們去追逐他們的夢想。


 


    佛洛斯特的詩中有一句話:「長眠前,且再奔數哩(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當人在面對死亡時,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彰顯。因為人生終須一死,關鍵是,在出生時和死神降臨之間,我們做了什麼!鮑許教授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用幽默跟智慧作出這場動人的最後演講。這場啟迪人心的最後演講,感動了所有人,也讓更多人珍視生命的現在式,體會到行動,就要趁現在,好好把握當下,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要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在鮑許教授的最後一場演講,掌聲不間斷,相信不管過了多久,掌聲會永遠為他而響起。


 


                                            數碩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