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95年10月聯合報中研院士卓以和:
結合兩知識 就是新發明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貝爾實驗室顧問卓以和昨天在吳健雄科學營演講時表示,只要把不同的知識連接起來,就能成為新發明;實驗一定要親自動手做,面對質疑挑戰時,要能堅持到底。
卓以和今年69歲,出生於北京,1949年國共內戰遷到香港,幾年後再去美國念書,是伊利諾大學電機博士,他的姊姊是歌曲「天天天藍」,作詞者卓以玉;卓以和18歲就去美國,雖有獎學金但沒生活費,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卓以和24歲拿到碩士後,到私人公司工作了4年,他說本來只想做兩年就回學校,但因生活舒服,又有錢花,又有時間玩,返校計畫就一年延一年;幸好他的碩士指導教授正好是該公司顧問,要他回學校,他也怕辜負父母期待,才回伊利諾完成博士學業。
先工作在修博士
卓以和說,先工作再回學校進修有好有壞,好處是已有經驗唸書不只是應付考試,而是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想做什麼,態度不一樣;但年紀大又中斷幾年的話,應付博士班考試比較困難,當年他的指導教授讓他先回學校旁聽一學期,才考進博士班。
卓以和以「分子束磊晶」成名,就是用分子束噴射的方式,讓原子一層一層長成晶片。他說自己在學校讀的是表面物理,後來在私人公司研究離子噴射機,因為有這兩種跨領域知識,才會想到用分子束噴射來長晶。
發明過程很艱辛
「把兩種知識結合變成新發明」說起來容易,過程卻充滿艱辛,卓以和本來想做雷射元件,也看到晶片長得很漂亮,結果一加能量,不但發不出雷射光,連普通的光都發不出;但他沒有退縮,只是先改做較簡單的微波元件,一個個做出來,後來在做雷射晶片,現在全世界3/4雷射晶片是用這種方法生產。
卓以和說,當年很多人質疑他這種生產方法長晶面積太小,速度太慢,不實用,但他仍堅持到底,從發明到變成市面產品,足足花了7、8年的時間。中間過程包括改進製造方式,讓產品性質比市面產品好;然後要能大量生產,他還為此和做機器的公司合作;還有產品壽命要長、成本要低,要能說服工廠老闆願意更換新機器等等問題需要克服,不是件容易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