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計。
| |||||||
考試次數達29次的智慧財產行政榜首江亮頡:不要放棄,瞭解自已的強項,一定可以上榜。 記者黃義書/攝 | |||||||
工業工程及普考工業行政雙榜首的黎肇淦:要得高分,要仔細「研究」考古題。記者黃義書/攝
【2008/1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
嚴正意 2008.12.6.
邱鈺婷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孩子,她不畏懼命運的捉弄,勇敢的向前邁進,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感到非常佩服。因為車禍受傷,在台南師院(現為台南大學)讀了八年才畢業,這種不屈不撓的毅力,實在少有人及。
她曾在95年暑假,修過我開的「普通數學」課。當時她拄著柺杖,我好奇的問她何以這樣來上課?她說:「曾經發生車禍,昏迷了四十天,差點成為植物人。」又告訴我:「本來可以就讀東師(公費生),因為聽了舅舅一席話,而放棄東師來選擇就讀南師(自費生)。」真是命運捉弄人呀!
我一再強調「資訊與經驗」的重要性。如果當初鈺婷多請教一些人(像她國小、國中或高中老師),相信他們一定會建議她選擇就讀東師,不但畢業後馬上有工作,或許還可以避免那場嚴重的車禍。這個錯誤的決定,可能就是資訊與經驗的不足所造成的。當然,事後諸葛亮已於事無補,遇到的考驗只能勇敢面對。
日前我曾專程到立人國小探望鈺婷,很欣慰她在圖書館上班,工作頗為勝任。恭喜鈺婷暫時找到工作,我也深信她日後更能能以樂觀開朗的心情,來接受人生的種種嚴苛挑戰。在此預祝她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邱鈺婷八年前讀大二時,車禍昏迷險些成為植物人,癱在床上想尋死,看到媽媽為她痛哭,「我決定勇敢活下去,不但要站起來,還要完成大學學業。」她做到了,近日參加教育部人才召募獲得錄取。
「雖然這份工作只到明年六月底,我很高興也很滿足,我不用為了求職,向人低聲下氣,我會更珍惜,更努力充實自己。」邱鈺婷期待在這個基礎上,未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拄柺杖的邱鈺婷前天分發到台南市立人國小,校長胡玉美安排她到圖書館做建檔及借書與還書的工作,剛在職訓單位完成多媒體課程的邱鈺婷,有信心勝任愉快。
八十九年間讀國立台南大學二年級的邱鈺婷騎機車與轎車相撞,傷重昏迷了四十天,醫院幾乎要宣告成植物人時,她奇蹟甦醒,但半身癱瘓,無法走路。
「復健初期,每次都痛得難受,咬牙三年後真的能拿柺杖走路了。」九十二年回到台南大學繼續學業,邱鈺婷發現自己根本應付不來,社會科教育學系系主任朱榮治發現她沒上課,建議每學期僅修四個科目;她學習能力愈來愈好,今年年初終於拿到畢業證書。
邱鈺婷努力找工作,「每次面試幾乎都是拜託及懇求,就是沒有公司用我,只好整天在家打電腦」,還好她的妹妹把電腦收起來,逼她去學第二專長,在職訓中心研習了多媒體課程後,她更有信心。
【2008/11/26 聯合報】
大愛無私-向施少偉醫生致敬
97年11月27日聯合報第一版顯著報導「罹癌醫師病逝前堅持看診」,我看到了這則新聞非常感動,不但上傳我的blog,而且特撰此文追思施醫生。
施醫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下:
1. 他生命結束前非常的辛苦,腹部積水整夜無眠,吐血次數越來越頻繁;居然在過世前四天,還撐著要穿衣服看診。他做到了「服務到最後一口氣」,這種精神與蘭迪包許(最後的演講)鞠躬盡瘁,誨人不倦的典範一樣偉大。
2. 他家中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斷氣前,醫院決定為他辦理院內募款,他勉強同意,但遺言交代「後事餘的錢,要捐回給醫院」。他一點也不擔心三個孩子的教育費用,間接告訴孩子「以後人生一切要靠自己」。
3. 他在台東聖母醫院狀況最差的時候,拒絕了各方挖角,堅持留下奮鬥幫偏遠醫院度過難關。如果沒有了台東聖母醫院,會影響多少偏遠地區民眾取得基本醫療照顧?她的敬業犧牲奉獻精神足以做為我們的楷模。
4. 抗癌精神。三年前他罹患癌症,且一次就患了肝癌、肺癌、直腸癌,都是末期。他身受吐血、化療之苦,依舊看診。像他這樣嚴重的癌症患者,一般根本無法活到三年,也算得上「奇蹟」。難怪他說:「有了奇蹟,就不能太貪心」。
作者:採訪整理/李雪莉.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10期 2008/11
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愛因斯坦
每次聽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演講或談話,他總有新的學習。
他每天有足夠的閱讀時間,從外文期刊、外文雜誌、社論,隨時掌握時代的脈動與發展。
這樣的持續學習,從他年少開始,特別是十八歲赴美求學後,建立的好習慣。他說,自己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求學的經驗,學到兩樣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學習以及獨立思考。
二十多年前,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就清楚,要做一流企業就必然面對全球競爭,而這競爭到了今日,更是白熱化。
去年,他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他的演講內容大量被轉載。大學生想知道這位德儀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創辦人究竟如何成功;而為人父母者也轉載他的演講內容,他們想告訴孩子,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當下的努力。
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
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裡,人力的流動性比起資本或貨物的流動來得緩慢,叫一個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為本地化的。
話雖如此,你不能忽略國際的競爭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國外工作,外國人也會到台灣跟你競爭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瞭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編按:詳見《天下雜誌》三八四期)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誠信(Integrity),讓人家願意信任你,這是一個從未因時代變動而改變的永恆價值。
以上種種都是大學生在求學時,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態度。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我曾經問過台積電五十歲左右、多半從台成清交畢業的幹部說,「你們在學校時,有沒有已經立志要成為領導人的?」結果他們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講這事,大家就讀書而已。」
正因為這樣,過去台灣訓練的人才中,理工人才佔了大約七○%的比例;可是,在銷售、市場、行銷、財務、會計、人事、採購方面的人才不夠。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
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像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瞭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瞭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瞭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瞭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因此瞭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
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瞭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與美國大選兩個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唸書。
我大學時念的兩所學校MIT跟哈佛,同學都很用功,尤其是那個時候,一○%學生拿A(MIT稱做叫O),二五%學生拿B,五○%左右拿C,最後的是D跟E了,E有時會要留級或重修。因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瞭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週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2008/11/27 | |||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羅紹平/台東縣報導】
儘管本身是癌末病患,身受吐血、化療之苦,台東聖母醫院醫師施少偉依舊看診,過世前四天仍抱病上班;廿四日嚥氣前,還自責無法為病患多做點事;醫院員工主動排班為他守靈,只因割捨不下對「老大」施少偉的情感。 「老大走了!」廿四日凌晨四時左右,許多聖母醫院員工睡夢中接到電話,紛趕到醫院,送骨科醫師施少偉最後一程。有人建議把遺體轉送殯儀館以便公祭,但院長鄭雲不肯,決定在醫院小教堂為他佈置靈堂,鄭雲說:「這裡就是他的家。」 被同事暱稱「老大」的施少偉年僅四十九歲,留下妻子和一子二女,家中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斷氣前,醫院決定為他辦理院內募款,他勉強同意,但遺言交代「後事剩餘的錢,要捐回給醫院」。 聖母醫院執行長陳世賢說,施少偉是員工眼中的典範,「以他對病患的付出,早就可以獲得醫療奉獻獎,只是他總不願意,常說『我還有領錢,沒有傳教士那麼偉大』,其實如果不是他,聖母醫院早就倒了」。 陳世賢說,五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許多醫師都到其他醫院服務。來自門諾醫院的施少偉,是被挖角最多次的醫師,「當時他掛名聖母醫院負責人,如果他走,醫院就倒了,可是他堅持留下奮鬥」。 老員工回憶,當時施少偉對大家說:「我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直到生命結束。」想不到一語成讖。 三年前,施少偉驗出罹患癌症,且一次就患了肝癌、肺癌、直腸癌,都是末期。他的妻子林茜莉含淚說,丈夫當時向上天祈禱「再給我五年,看著小孩長大」;去年知道身體已經不行,曾私下向友人說「再給我一年就好」。她曾埋怨為什麼不多求一點,丈夫卻說「有了奇蹟,就不可以太貪心」。 院長鄭雲說,施少偉須定期到北部化療,返回台東總是顧不得休息,馬上看診;每次領薪都退回一半,說「我虧欠醫院,做的太少」,還主動加班看夜診;同仁心疼他,九月醫院為他取消夜診,希望他晚上可以休息,想不到還是撐不過。 林茜莉說:「他太傻了,半夜病發,強忍痛苦,也不許我帶他上急診,他說『這樣會太讓別的醫師辛苦了』,總是忍到天亮。其實我們也知道相聚時間不多了。」 照顧施少偉走完最後一程的醫護人員說,他生命結束前非常辛苦,腹部積水整夜無眠,吐血次數越來越頻繁;過世前四天,還撐著要穿衣服看診,直到在鏡前發現已形銷骨立,才苦笑說:「我這樣會嚇到病人,還是不去了。」 施少偉是菲律賓華僑,生命中有一半以上時間,都在台灣醫界服務,且堅持在後山看診,他曾在知名大醫院服務,卻認為「那不是我想要的醫師生活」,立志當鄉下醫師。 【2008/11/27 聯合報】 |
97年10月23日老爸血液裏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俗稱敗血症),署立南醫劉建興醫師對症下藥及時處理用對了抗生素及時搶救回來。
11月13日全部檢查data正常,讓我寬心不少。從10月初到現在共發燒三次,劉醫師反應快下猛藥都解決了問題。現在尿管也拔了,尿尿也恢復正常了;真希望有一天呼吸管拔掉,老爸又可以和我聊天了。
老爸只比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小一歲,他能夠活那麼長,真是不容易。在家中我告訴過他一定嚴府祖先有做善事積陰德,他哈哈大笑。照顧老爸八、九年的阿姨居然在97年9月20日睡夢中往生,我深信阿姨在天之靈一定保佑老爸長命百歲。
我的好友小兒科蔡明道醫師及三娘「李寶珠」都說:「該回去了,就要回去了。」我來南師介紹人張松禮教授(肝癌往生網站有介紹)說:「生來偶然,死去必然,為所當然,順其自然。」生死本來就是自然之事,但能夠以極樂觀面對死亡是不容易的。我又想到「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名言:「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又想到朱匯森校長(民國41~47年)名言:「事情總會過去。」(It will pass)
我的名言:「不論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仍然要保持心情愉快。」很難哦!這句名言與朱匯森校長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心有慼慼焉。
退休生活有幾點必須謹記在心:
第一、成為億萬老富翁不一定幸福。與其計算如何讓自己活得奢華,不如考慮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第二、擁有完整保障的醫療保險,且保費最好在退休前繳納完畢。如此一來,便無須擔心退休後可能發生的醫療支出,免去大額支出的風險。
第三、不吝惜於金錢。有些人存了許多錢,卻只捨得用利息過活,保守說法是節省支出,其實到了最後,也只是將錢留給子孫。現代人應該有個觀念,退休後要正確評估平均餘命,與每個月的最低支出,算出合理的花費,而不是一味的節省,積存金錢。
第四、擁有正確的老年理財計畫。在規畫退休準備金的使用時,建議可撥出三到四成預算,在退休早期尋找穩健的投資理財標的,進行投資,不需追求高獲利,只要能有五%的年報酬就夠了,目的在保持退休準備金不因通貨膨脹而稀釋。
第五、投入社會公益或再次就業。再次就業可以找一份薪水少但輕鬆的工作,目的是讓自己有事情做,藉此回饋社會並保持自己的勞動能力。健康是最好的退休本錢,是最該備準備的退休基金。
總而言之,退休生活所需的費用並沒有理財顧問所說得那麼多,只要身體健康,隨心所欲,偶爾出門旅遊,那就夠了。與其胡亂設想退休後要的奢華生活,猜測退休準備金的天文數字,不如坐下來仔細計算自己的資產負債,找出活得開心的方法,努力創造沒有遺憾的人生,才是最佳的退休規畫。
本文摘自大前研一著「經濟主宰力」,超邁出版
我從經營之神王永慶身上學到了什麼?
平常不看電視的我,聽到老師說要寫有關王永慶的心得時,問了身旁的同學才知道王永慶先生已經逝世了。王永慶先生建立的台塑集團的成功對台灣企業有很大的影響。而因此成為企業名人的他對一般人的影響也很大,王永慶教導子女的方式以及養身方式都是媒體傳頌的話題。
王永慶手下的石化企業對台灣環境雖然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身為一個生意人所思考的不過就是獲利,王永慶做的一切是為了公司的發展,只是他忽略了石化工業之後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不過,王永慶並不像大部分的商人,並不是自己賺飽就不管別人,他的企業養活了多少人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如果要思考有台塑好還是沒有台塑好,我想還是有會比較好的!而王永慶先生的逝世對台灣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一本書「王永慶給年輕人的8堂課」內容歸納出王永慶經營成功的八個秘訣,而他的名言「白手起家,努力奮鬥、不斷地磨練,成功的企業家證明成功的人絕非偶然」,相信效應不只是媒體連續一週的報導,王永慶的故事對一般人的影響只是在發酵所以還沒有反應,但對未來的我們以及曾經接觸過他或聽過王永慶先生的事蹟的年輕人我想會是很大的影響。
王永慶的孫女曾說過他「能幫助別人就幫助」,王永慶熱心公益,創辦醫院等醫療機構,他最希望的就是「要讓窮人也看得起醫生」,王永慶能讓我們學習的,不只是節儉樸實,還有他那份願意反饋社會的心。
|
王永慶經營企業頗有心得,對於兒女的教育也非常務實。王永慶本人十分節儉,他的兒女在美國刻苦求學,因為他對於學費與生活費都算得十分精準,就像管理企業一樣,總是「量出為入」,不讓兒女有奢侈過生活的可能,因為他深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王永慶的二房楊嬌表示,當時王永慶和兒女連絡都是用最原始的書信方式,因為他覺得越洋電話太貴了;此外,兒女還必須回信報告花了哪些錢,就連買支牙刷都得詳實記載。
據悉,王永慶寫信一寫就是好幾張,約莫每隔兩個禮拜就寫一次。王雪紅說,父親多半寫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訴她公司內部的狀況,他如何處理危機與突發事件等 等。王雪紅表示,她當時還是高中生,這些內容對於她來說有些過於艱難,不過到了大學再詳細看過,卻覺得獲益良多。
王永慶對於孫子也沒有任何寵溺的舉動,在美國念大學的外孫暑假回台塑生產線實習,王永慶也要求他天天都要寫報告,除了關於如何增進生產線的效率之外,還要分析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所花的學費對於自己的幫助。
外界公認,王永慶最出色的還是三女兒王雪紅,因為她承襲了父親「拼命三郎」的殷實性格。王雪紅表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她的背後都有基督教信仰與父親的教育作為後盾,每天三點鐘起床,做毛巾操、寫文章的父親,用身教展現凡事要有毅力的態度,也給她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美國時間15日凌晨在 美國辭世,92年「勤勞樸實」人生劃下句點,台塑(1301)集團近10萬名員工同感哀戚,台灣則失去一位終身為台灣經濟努力、關心國是的長者,台塑集團七人決策小組上午緊急開會因應,強調不負創辦人王永慶的期待,將帶領台塑繼續穩健向前邁進。
王永慶為確保台塑企業的永續經營,在95年指示成立行政中心,由七位企業領導幹部擔任委員,負起全企業經營督導重責,運作兩年多以來,幸不負王永慶所託,已能承接重責大任,帶領台塑企業繼續穩健向前邁進。
台塑集團表示,今年台塑企業全體同仁將持續秉持王永慶「勤勞樸實」的精神,共同努力以赴,創造企業良好績效,以求不負王永慶的期待。
Original-http://blog.udn.com/aa2028anna/2302936
大學究竟要學生四年後帶走什麼呢?大學應如何幫助正值人生可塑期的年輕人成長與發展?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一生的熱情與奉獻皆在教育,德瑞克.伯克提出二十一世紀八個教育目標,以培育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具備面對未來人生的智慧。
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
1. 表達能力:準確有風格的書寫能力及清楚有說服力的口語表達。
2. 思辨能力:清楚確認問題及找出爭議中各方論點的能力,以及蒐集相關事實來構思多種可能解決方案的能力,並運用推斷、類比和一般推理來檢定各種論點的說服力,以及選出最適方案的能力。
3. 道德推理能力:仔細思考道德困境、評估各方論點以及決定怎麼作才對的能力,並擁有把自己的道德結論付諸實踐的渴望及自我決心。
4. 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必須對許多複雜的議題具有相當的知識,並在民主的運作過程中,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積極參與者。
5.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具有寬容和了解的人格特質,在互相了解和尊重之中與他人相處,以形成良好的個人關係。
6. 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面對未來國際問題和機會,能有效的適應和反應。
7. 廣泛的興趣:擁有基本的探究方法與能力,並透過仔細並充分的討論來喚醒從事終身學習的各種興趣。
8. 就業能力:理解不同行業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該行業成員共同面對的道德難題,該行業所帶來的心理及物質的回報,及從事該行業需要的心智、體能和性向。
本文摘自前哈佛大學校長德瑞克‧伯克著「大學教了沒」,天下文化出版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政大校長吳思華認為大學生核心能力首要為思辨能力,不少學生即使有批判能力,角度太狹隘,也缺乏創造力;作家吳若權觀察發現,學生很會批評,卻沒有價值判斷,還不到批判的層次。 政大公企中心本周五舉辦高教論壇,主題是「大學生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公企中心昨天安排吳若權和吳思華師生對談,讓大眾對大學生核心能力養成有進一步認識。 吳思華指出,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包括思辨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跟群體相處的和諧能力,及溝通能力。他進一步解釋,思辨能力有思和辨,以思來看,包括批判和創造,批判不能解決問題,創造才可以,大環境變動快速,創造力特別重要。 此外,環境變化快,很多工作會消失或大學生畢業後才出現,自我學習很重要,大學生要能持續閱讀、吸收新知、不斷學習。 吳思華也說,EQ、情緒管理能力,一輩子受用;溝通則包括聆聽,及完整表達自己的能力,本學期實施的政大書院,就要加強學生文字和圖像表達能力,因為要包容別人的意見,同時為能堅持己見,說服別人,表達能力很重要。 不過,吳思華認為,現在的學生批判性很強,角度卻太過狹隘,其實批判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吳若權更說,現在學生意見多,很快就能說出自己的意見,卻說不出理由,沒有全盤了解,也沒有價值判斷,只能說是批評,而非批判。 吳若權認為大學上課老師引導討論,對培養思辨能力大有幫助。吳思華指出,外國高中上課就很注意討論,台灣卻做不到,與考試制度很有關係,因為強調背誦,就算老師想要創新教學,鼓勵學生思考,也很難突破現實。 吳思華甚至認為,現在研究所的考試,也會影響大學教學,與考證照相關學系,情況更嚴重。 吳若權認為,不是學好英文就有國際觀,而是應該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吳思華說,很多大學生都出過國,但國際化則應觀察且了解別國的風俗、文化、價值觀,並能包容尊重際。 |
本文引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155492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政大企管系畢業的作家吳若權,是政大校長吳思華在政大教的第一屆的學生,吳若權說,在政大學到的思辨能力,讓他一輩子受用,他也鼓勵大學生在大學時要多嘗試,訓練膽識,並知道自己的限制。 吳若權大二起3年,共修過吳思華包括企業概論、企業管理等幾門課。 吳思華表示,當時他就讀博士班一年級,第一次在政大教書,他記得吳若權上課很認真,筆記也做得很好,報告的文字有才氣,他甚至跟吳若權借過筆記來參考。 吳若權昨天和吳思華對談時,拿出好幾本大學上課筆記,讓工作人員大開眼界,也印證了吳思華對他的稱讚。 他甚至拿出大四時吳思華上最後一堂課7大提醒的筆記,包括要領先潮流、貢獻社會等,他說,進入職場後,不論得意或低潮,不時會拿出來看,每次都還是很感動。 現在一年有180場演講的吳若權說,大學時還不太會表達,不是很常問問題,但吳思華上課時個案討論多,他傾聽學生意見,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討論,甚至角色扮演財務長、經理等,讓他不但訓練思考,口才也變好,獲益良多。 吳若權說,事情可從多面向探討,因角度、時間而異,沒有一個答案是對的。他印象很深刻,當時曾討論要不要做罐裝茶,但因為大家不習慣喝隔夜茶,覺得不可能做,現在卻因技術改變大為流行,回想起來,只能說「不可思議」。 因為上課的多元討論,引發他不斷思考,甚至下完課還會繼續想問題,並養成為不同解決方案畫表格的習慣,吳若權說,這項能力讓他在職場上受到老闆肯定及重視。 吳若權也指出,他大學時參加過書法、金旋獎、攝影等比賽,還有話劇表演,雖然多數沒有得獎,最好只得到佳作,至少他因此知道自己的限制,他笑說:「不能當F4」。 常常到學校演講的吳若權也發現,不少年輕人對自己或他的容錯能力很低,這跟自我學習不足,以及不嘗試有關。 他認為,大學可能是人生可以犯錯的最後一個堡壘,在不犯法的前提下,大學生應該多多嘗試,訓練自己的膽識,並了解自己的限制。 |
我曾經飽受胃痛折磨,每晚醒來兩、三次,甚至痛得徹夜未眠。
我父親是胃癌病逝的,這讓我非常恐懼自己步上他的後塵。後來到醫院檢查,照了X光片後,醫生說我不要說胃癌了,連胃潰瘍也沒有,胃疼完全是壓力引起的,因此只開了鎮定劑,幫助我夜晚能夠入眠。
醫生說的沒錯,我的確長期在壓力中工作。想要完成的事情實在太多了,除了週日早上的禮拜、教堂的各種活動,每週還得主持兩、三次喪禮。此外,我又擔任紅十字會主席、同濟會會長,整天忙的團團轉,從來不得休息,一直很緊張、匆忙,神經緊繃到了無事不煩的地步。
為了健康,我不得不聽從醫生建議,適度減少工作負擔。
有一天,我清理書桌時,發現一堆早就沒用的備忘條及講道重點小抄,我揉掉那堆紙片丟進字紙簍裡,突然停下來對自己說:「何不把你擔心的事也一起丟到廢紙簍裡?」這突如其來的靈感,竟然讓我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從那一刻起,我就定下一條規則,只要是我無能為力的事,我都置之不理,不要再為他浪費精力。尤其當情況超出我的控制範圍,束手無策時,只能丟開不管。
有一天,我太太洗碗時,我幫忙擦碗。他邊洗邊唱歌,我有趣地望著她,腦海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我們結婚時,他就看到未來幾十年得洗的碗──那必定多到連大倉庫都堆不下──絕對會嚇跑吧?
我想,我太太之所以沒被嚇跑,是因為他一次只洗當天的份。在那一刻,我猛然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一直以來,我總是洗今天的碗,還洗昨天的碗,甚至打算洗那些還沒弄髒的碗。
我發現自己真夠笨的!每個主日早上,我站在佈道台上,教導別人如何生活,自己卻過著緊張憂慮的日子,真是羞愧極了!
從此我不再為煩惱所困,不再胃痛、失眠。昨天的問題我都拋棄不顧,更不再操心明天的髒盤子。
本文摘自「多點思考,更能放鬆」 黑幼龍 著
景氣不好,青年學子畢業即失業,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主任詹姆斯‧威金森勉勵學子將眼光放寬、放遠,不要侷限在眼前。他說;「找不到工作不是你的錯,不只是台灣,其他地方也是如此,要增加自己的『彈性』,轉個彎思考,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
詹姆斯‧威金森以「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為例,面對「變化」時驚慌失措並無幫助,要努力克服怯懦,重新出發去尋找「乳酪」,增加自己的「彈性」。
本文摘自97年10月18日自由時報,天下文化主辦「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座談會
1、中國有句話說「苦讀」,「苦」就是想放棄的心情,摔倒後站起來再做,就是還懷抱一絲希望,不想放棄;不過,如果真的覺得太苦,還是要考慮換個方向或方式。
2、成功不是理所當然,要不斷嘗試,過程中有很多苦,很多失敗,但為何沒有停止,就是因為有慾望和希望,讓人有站起來的動力。
3、到美國之前完全沒有做實驗的經驗,我動手不行(只對做實驗不在行),所以當初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同學間有一個笑話:「哪裡有爆炸,哪裡就有楊振寧(Where is bomb,where is Yang)」正當他的實驗走入死胡同、苦無對策之時,老師建議他回到理論上,並告訴他,之前的一篇投書論點極好,不如稍加增改,就能當作畢業論文。我苦思二日,決定接受老師的建議,放棄原本的實驗。我如釋重負,不應去堅持一些沒有益處的事。
1、我的父親從事飛機維修,從小就跟著父親修理機械,培養出自己動手做的興趣,小學就自製收音機,國中時把自己當作導電體做馬達;母親曾對我說:「就算是摔跤,也要抓回一把沙」讓我了解失敗中求取經驗的重要。
2、美國作家馬可吐溫說:「沒有一種滿足,比你一個人到達那個地方來的更大」,這句話影響我很深,我就是喜歡追求呼吸到沒人呼吸過的空氣的感覺。
3、年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熱情,還要認識自己,隨自己的興趣,找自己的路,執著下去,也要拿得起放得下。
楊振寧:網站已有介紹多篇文章。
朱經武: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於78年成功將超導體溫度提升至
攝氏零下183度,被美國媒體評為「科學界的超級巨星」。
本文摘自龍應台文教基金會97年10月11日舉辦「楊振寧、朱經武世紀對談」
府城知名的麻糬大福名店「福樂屋」朱水源老闆「重陽送糕」的活動今年邁入第十四年,許市長及各界特地在今(7)日上午前往忠義路福樂屋向朱老闆及府城的資深國民們致意。
兩年前重陽送糕活動與向耆老致敬活動連結,去年有兩三家府城知名小吃,一起參與此項有意義的活動,今年共有十三家有愛心的美食商家前來共襄盛舉。在福樂屋招待80歲以上的資深國民,憑證件從早上10:30到下午17:00前往領取。現場有永福里里長與里民、大智社區發展協會等社區民眾歌舞同歡,有踢踏舞、肚皮舞、手語歌唱表演,把原本就熱鬧滾滾的天公廟前忠義路現場炒得火熱。
許市長蒞臨現場,與民眾共同歡慶九九重陽節,他表示朱老闆率領優秀的工作團隊不只在平常提供文化觀光都市新府城以美食,更在重陽佳節發揮敬老偉大的孝心,將全國知名的麻糬送給老人吃,讓大家吃得笑瞇瞇、健康長壽,祝大家健康如意,許市長並應現場民眾的邀請與大家一塊兒高唱「快樂的出航」。
朱董事長在致詞時表示今日很高興能辦此「重陽送糕」活動藉以對年長的朋友們表示敬意,並感謝「府城十大伴手禮」等十三家美食名店前來共襄盛舉,連台中的「阿旺肉捲」都來參與,另外還有「龍之潛」提供藥膳排骨湯給現場的長輩。
本次活動市府團隊出席的有民政處戴鳳隆處長、文化觀光處許耿修處長、中西區黎燕玉區長,臺南市議會邱莉莉市議員、中華家庭教育互助協會陳會長等人前來,邱議員致詞時表示朱董事長福福泰泰笑臉迎人,祝福他生意興旺能在他拋磚引玉下,府城各食品公司能響應,並祝福鄉親九九重陽快樂。林俊憲市議員到場致意時表示感謝里長伯及里長夫人與福樂屋朱老闆這麼慷慨地向老人表示敬意。
此次熱心參與重陽送糕活動的府城美食名店有:「福樂屋」提供麻糬、鳳凰酥、銅鑼燒;「體育公園杏仁豆腐」提供杏仁豆腐、「前匠屋」提供養生饅頭與養生魯味、「小南米糕」提供竹葉米糕、「紅磚布丁」提供好吃布丁、「西井村」提供蜂蜜魯味、「黃金泡菜」提供泡菜罐頭、「楊哥楊嫂」提供迷你肉粽組合、「美迪亞」提供巧克力蛋糕、銅鑼燒、「大水缸」提供濃縮酸梅湯、「阿旺蝦捲」提供肉捲與蝦捲、「吉利號」提供烏魚子塊。
福樂麻糬
台南市忠義路二段113號
賞味電話 06-221-2727
http://www.flmg.com.tw/
凡是顏教授介紹來的均打九折!!
97年10月7日老爸使用了最後防線的抗生
素,我完全尊重劉醫師的決定,也感謝感染科李醫
師的同意。
老爸在10月5日下午高燒38.4,過了12小時
又高燒38.5。今天各項數據都不好,BUN=41,尿液
1350c.c,使用機器幫助呼吸也喘。血小板只有4萬,
種種跡象顯示"敗血症"。所以劉醫師採用最重的抗生
素,剩下的就交給上帝了。
自從97年7月3日入ICU以來,病情一直
OK。10月3日哥哥返回台南看老爸,我還覺得他是
最好的一天。哪知道2天後病情急轉直下。這段時間
非常感謝署立台南醫院劉醫師及所有護理人員用心
地照顧老爸,也希望這二天使用的抗生素能打敗細
菌,使老爸能轉危為安,祝福老爸!
鮑許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2007年8月,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於是與時間賽跑成為他最重要的生命課題。《最後的演講》就是以鮑許教授在2007年9月應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邀請所發表的一場演說為範本,由作家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做後續的採訪與撰稿,匯集了53次的採訪所呈現給讀者的「鮑許智慧」。
在鮑許教授的謝幕演講中,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實現兒時夢想」。童年的他,有愛做夢的神情。然而,這些兒時夢想並非只是場白日夢,鮑許教授認為「擁有明確的夢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幾乎完成了所有的兒時夢想。在這場演講中,他不是陳腔濫調的告訴大家要如何珍惜時光,他以其獨特的幽默感,試圖告訴聽眾,我們何必要在死亡將屆時才能體會到夢想的重要。
在本書中,故事之外的金玉良言不斷出現。在鮑許教授的名言中,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段:「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p.73)」。他把挫折比喻成磚牆,這堵磚牆是為了證明你對夢想的執著與渴望。他以自己兒時夢想為例,每個人小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夢想,但許多人往往因為夢想難以達成,或者受到旁人的訕笑,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鮑許教授鼓勵大家實現兒時的夢想,就算只有一點點的可能性,也要努力朝夢想邁進。縱使最後失敗了,挑戰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東西還是會超乎你的想像。阻擋我們的障礙,必有其原因,不過這堵磚牆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堵牆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渴望的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磚牆來阻擋你前進的路,成功的人知道這是老天設下的障眼法,會想盡辦法穿牆而過,而被磚牆嚇倒的人,於是停下了腳步,一無所有。
鮑許教授不單是只有實現自己的兒時夢想,他還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他發現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其實更加有趣。學生剛通過嚴苛的教師甄試,進入教學現場成為一名教師,透過許多人的鼓勵、協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我實現了自己從小就想當老師的夢想。對我來說,教師是志業而非職業,因此我期許自己要讓每個孩子最終都能滿心歡喜的收割甜美的成果。而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鮑許教授的觀點更加深了我的信念。面對著這一群孩子,我暗自下定決心,要像鮑許教授一樣協助孩子們去追逐他們的夢想。
佛洛斯特的詩中有一句話:「長眠前,且再奔數哩(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當人在面對死亡時,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彰顯。因為人生終須一死,關鍵是,在出生時和死神降臨之間,我們做了什麼!鮑許教授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用幽默跟智慧作出這場動人的最後演講。這場啟迪人心的最後演講,感動了所有人,也讓更多人珍視生命的現在式,體會到行動,就要趁現在,好好把握當下,實現自己的夢想,也要幫助別人實現夢想。在鮑許教授的最後一場演講,掌聲不間斷,相信不管過了多久,掌聲會永遠為他而響起。
數碩二
最後的演講,這句話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字面上意思,但對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教授而言,不僅僅是如此,它所賦予的內涵是他將這演講送給他無法陪伴成長的孩子們,把未來20年要教他們的事在這演講中一一陳述,當做送給孩子們最後的禮物,然而這撼動人心的演講最後也感動了全世界的人。
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教授任職於美國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 有一個溫柔婉約的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兒女, 家庭幸福美滿.。然而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 在他正值人生顛峰的壯年時期, 卻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了胰臟癌, 只剩下幾個月活。原本他已決定要將最後的時光都給予他最愛的老婆與孩子,但是掙扎了許久(因為他的身體可能無法負荷,而且這必須要花很多時間來準備),最後他仍然決定將四十多年的人生經驗,以一場演講做為總結,透過這演講來傳遞給每一個人這樣的信念: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如何打這手牌,在他生命最終他仍決定自己去打他手裡的牌。
在演講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這段話是這樣說的「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這是他畢生奉行的人生哲學。在他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與幫助他人完成夢想的過程中,表露無疑。以鮑許教授兒時的夢想為例:「體驗零重力狀態」、「進入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打球」、「撰寫《世界百科全書》裡的文章」、「當上柯克艦長」、「贏得填充動物娃娃」、「擔任迪士尼夢想師」等這些夢想,在我們的眼裡有些盡是無稽之談、盡是空想,但在 鮑許 教授四十幾年的人生中,他幾乎實現了所有的夢想,秉持的信念即是如此,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阻礙,用執著的信念去追求夢想。
在影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即是,卡內基美隆大學中的夢想課程, 鮑許 教授決定幫助更多的人去實現屬於他們的夢想,所以他決定開設這堂課,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對的,從影片中我感覺學生們學習的快樂,每個將夢想付諸於實行的人,都在這環境裡感受到讚許與認同,不論夢想是否如期完成,我想在他們追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將會是最大的收穫。
在 鮑許 教授最後有限的生命裡,時間是最為珍貴的,但他依然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他的樂觀、積極與坦然面對一切的勇氣,這樣的人生觀這樣的精神是值得我們不斷去追尋的。
最後很感 謝 老師的推薦,讓我能有如此深刻感動的機會並對人生有另一番的體悟,我也會將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他們都 能分享 老師傳遞給我們的這份"禮物"。
數碩一
挖到寶---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一、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而成功的。
二、專注於你所愛
怎樣才會成功呢?答案非常簡單:做你熱愛的事。當你剛開始做一件事時,不見得有一幅具體圖像或對未來的想像;但只要持續保持熱情,在真正熱愛的工作上努力,你一定會找到那個夢想的。
三、普通常識並不是那麼普通
許多人都會盲目的相信別人告訴他的話,假如你們真的想成功,千萬千萬不能隨意聽信別人的話。親自檢視每一件事,用你的眼睛驗證每一件事。「當每個人的想法一致時,就表示根本沒有人在用大腦。」
四、將世界納入你的眼界
當你探索過這個世界之後,那些知識和經驗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你成功。要成為世界公民,第一步是敞開你的心胸,永遠不要拒絕第一眼看上去和你不一樣的人。
五、研讀哲學,學會思考
「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思考,不可依賴別人。」這是我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得的教訓。雖然我是你們的父親,但是我不能替你思考或替你做決定。你需要設定自己的目標,想像自己的未來,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六、學習歷史
想像我們的心智中有一個四度空間的立體世界圖像,不同視角的歷史就是一片片的拼圖。在你能把所有的拼圖放到對的地方之前,必須先蒐羅這些拼圖,一一研讀過。這正是為什麼我鼓勵你先讀歷史,再去看世界。
七、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
我所能給予所有人的最佳忠告可能是:讓你的孩子和孫子學中文。在他們的世代,中文和英文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兩種語言。二十一世紀是屬於中國的,這個發展此時此刻正在發生,就在你的眼前。
八、真正認識自己
你當然需要了解周遭的情況、世界和歷史,但是更重要的,你需要了解作為一個個體,你是誰。了解你的弱點和覺察你的錯誤,在危機到來時就不會滅頂。做為你們的父親,我要你永遠對自己真誠。
九、認出改變,擁抱改變
想知道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你必須先了解目前世界上發生的各種改變。這個世界是變動不居的,那些不願承認改變的到來、不肯接受改變的人會被時代淘汰,而得益的是那些能看出改變、擁抱改變的人。
十、面對未來
把你的眼光放在未來,不要眷戀那些遲早會過時東西,無論你曾經投下多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把賭注押在你知道它會長存的東西上面,那些看的見未來的人可以累積財富。
十一、反眾道而行
假如你們在尋找成功的契機,動作快,開始一個新的,沒有人試過的東西。不論什麼時候,只要你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時,停下來。什麼事都不要做,坐下來休息一下,克服感染你的烏合之眾心理。
十二、幸運女神只眷顧持續努力的人
一旦踏出追求夢想的第一步,就是要盡一切努力。這是你的功課。假如你想成功,絕對不能忽略你該好好準備。假如你涉入自己不懂的事物,那你永遠不會成功。用功讀書,學得越多你才知道你懂得越少。
97年9月9日聯合報載台大物理碩士洪xx入伍服役,多次遭長官冷嘲熱諷,從谷關營區三樓教室頂墜下,當場頸椎斷裂死亡,看到這則新聞既難過又震驚。
洪xx是大兒子亮宇台大物理碩士的學長,讀到台大物理碩士畢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根本無法做到,數學及物理要非常好,而且畢業論文要有創意(creative)才能畢業的。然而自我要求很高的洪xx讀書求學難不倒他,竟然在軍中三個月不適應,疑受不了壓力就尋短,相信台大物理的師長們看到新聞報導一定非常難過。
數年前,台大名躁一時的「台大Fun Learn教學團隊」發起人之一就是洪xx,當時他與三名志同道合的朋友出錢出力,錄製物理、數學、自然等專輯,放在網路平台幫助偏遠、弱勢、沒錢請家教或補習的孩子,免費上網學習。當時看到聯合報報導這篇文章非常高興,因為台大物理能培養出這麼富有愛心,樂於幫助貧童的學生,是不容易的。萬萬沒想到,洪xx一時走不出困境(predicament),還沒有來得及孝順栽培他的單親母親,貢獻所學於社會,就這樣結束寶貴的生命。
同樣的,南師88級數理系畢業生丁xx,因為交的女朋友不如爸媽期望就燒炭自殺。丁xx是獨子,也是國小正式老師,在民國93年4月中旬看到新聞報導,心中有如刀割痛心。因為我是一位極度樂觀開朗的人,沒有影響到學生深以為憾。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為高難度的人生功課。正面思考應該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所以,同學們好好學習如何處理挫折、困境是人生的必須課。
投資大師羅傑斯把女兒當成這輩子最好的投資,也寫下12封信,傳遞「富爸爸」的人生智慧,以下節錄自第一封信「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這時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記住: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別人的忠告當然有對的時候,但事後證明這些忠告無用的次數卻更多。你必須面對挑戰,自行判斷訊息真偽並自己做決定。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思索比違背自己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
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假如週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當做可能成功的指標。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只靠「從眾」而成功。
我用中國給你舉個例子。過去人家都說那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國家,在1980年代,我發現中國大有潛力,於是盡所能蒐集資料,開始投資,當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我瘋了。當別人相信「常識」,認為投資中國太冒險,我聽從自己的判斷。從那時開始,中國的成長遠遠超越美國和絕大部分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做你自己
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他們成功不是因為模仿別人,是因為做與眾不同的事。要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事,你得有熱情與勇氣,而成功永遠降臨在那些大膽冒險、敢走別人不走的路的人身上。
父親是個成功的投資家,不代表你也必須成為投資家。我希望你做你自己,一個忠於自我的自己。但你一定要記得,在做認為對的事前,要盡所能先做好功課。你會發現,那些不成功的人通常是沒花時間,就貿然涉入一個不瞭解的東西。
你不必聽我的,但一定要遵循倫理道德
你不必因為我是父親而接受我說的每一句話。我視你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只要你判斷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爸都支持你。你可以不管世俗的看法、常識、教條,但必須遵守社會生存必備的道德規範,而且信守不疑。
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絕對不鑽法律漏洞或走後門。很多聰明人身陷泥淖,是因為他們想走捷徑,或用不合法的方式賺錢。結果反而因為抄捷徑蒙受損失。
學會終生儲蓄
你會碰到有些人鼓勵你隨心所欲花錢,告訴你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等你漸漸長大,就會有每天上昂貴的館子吃飯、買最新型的手機、穿最流行的時裝的朋友。一定要避免因為花得起就拚命花錢的陷阱。這不僅是通往破產之路,也是使你忘卻什麼是生命目的之路。
你應該有智慧的花錢,買真正值得買的東西,把錢花在刀口上,得到最大、最值得的獲益。那些懂得儲蓄、明智投資的人,就是生活最無憂的人。
本文摘自97年9月7日聯合晚報
書: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遠流出版社,洪蘭譯
我不是基督徒是慕道友,當年在UNC讀博士時,基督徒每週六晚來我家查經,感覺非常好。
97年8月29日探望完老爸,在北忠街北門基督長老教會撿到寶「上帝愛世人」。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
老爸告訴過我,他小時後在安徽合肥老家曾讀過教會學校。因此他為人『誠實』、『清廉』、『正直』、,大概是受教會學校的影響很大。他也勸我多讀聖經,可惜現在忙於”俗務”,好久沒有接觸”Bible Study”了。但是我現在每天想做有意義的事就是:1、分享健康資訊,2、分享生活經驗,3、分享好書心得。盡力做到「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把愛、希望和快樂傳播出去」。
北門基督長老教會
http://church.chhs.com.tw/northgate/
97年8月22日聯合報報載蘇麗文在北京奧運跆拳道賽嚴重膝傷咬牙撐完三戰,銅牌戰十一次倒下再起,奮戰不懈精神而感動,第二次感動流淚。
同樣也是星期五早晨,報載「一碗麵的故事」,第一次感動流淚,猶記得當天開車載楷鈞上學,一碗麵的母親說:小孩懂得互相扶持,我可以安心得走了。他們幾個小孩合吃一碗麵,還會想到媽媽,真不知道如何教養出那麼貼心的小孩?反而 李天佑 教授為了兩個肌肉萎縮症小孩死亡而跳樓自殺我沒有哭泣!
蘇麗文展現了勇敢積極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畏困難,追求勝利。她雖不能奪牌,價值卻遠勝一枚金牌。是什麼樣的動力和信念,讓她即使面對可能終結運動生涯的膝傷時,仍不顧一切奮戰到底?其實是為了罹患鼻咽癌的父親而拼搏的。她說:「老爸是病患,居然比我還堅強抗癌,都比我樂觀,我能不拼嗎?」她讓罹患化療的爸爸看到她打了美好的一仗,相信她爸爸非常快樂且驕傲(以她為榮,應該此生了無遺憾),也許她老爸病情大好不必化療了。
我非常好奇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蘇麗文精神」?蘇麗雯是在83年,國小三年級那一年,加入李錫添在台北縣的跆拳道館,接受他的啟蒙訓練,從87年起成為金酒公司的培訓選手,同時將戶籍遷入金門寧鄉。金門縣長李炷煒表示,她發揮堅忍不拔,再接再厲的「金門精神」,肯定獲得世界各地華人的尊敬。
雖然沒有獎牌為印記,但蘇麗文三場比賽十一次劇痛倒地,又十一次爬起來超乎常人所能忍受的極限展現,已讓台灣在奧運史註記了感人的一頁動人史詩。
本文部份摘自97年8月22日 中國時報
我平時很少生氣,自認算得上是一個脾氣好、EQ高的人。大概家母從懷孕到養育我過程中,都是抱持十分溫柔慈祥的態度,給我潛移默化的緣故。然而,97年8月18日晚上,二兒子楷鈞,對我說了一個不禮貌的字眼,讓我十分生氣。我從小到大,從未對他人口出惡言,所以人緣一直不錯,兒子竟然對我這樣,我實在沒辦法接受。一氣之下,我走出家門,把自己關在學校的研究室裡。
在研究室裡,我打開蘭迪‧鮑許的「最後的演講」,再看一遍。讀到鮑許的好朋友告訴他:「如果你生某人的氣,是你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如果給他足夠的時間,會讓你驚訝的!」我頓時豁然開朗,或許我真的沒給楷鈞足夠的時間,才會造成父子的衝突吧?!
我想給楷鈞一些建議:直言不是不可以,但真的要儘量理直而氣和。我曾經告誡過你:別人打你右臉光,左耳光也讓他打。在人生旅途中,一定要「謹言慎行」。在我以前寫的「謹言慎行」文章中,曾經提到有人說了一句髒話,就被活活打死,要引為殷鑒。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你爺爺講我的時候,我都逆來順受,很少頂撞。雖然時代不一樣了,但對長輩,低調、謙卑些,才是晚輩應有的行為。
寫完本文後,心情恢復平靜,再也不生楷鈞的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