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大愛無私-向施少偉醫生致敬

大愛無私-向施少偉醫生致敬


 


    971127聯合報第一版顯著報導「罹癌醫病逝前堅持診」,我看到了這則新聞非常感動,不但上傳我的blog,而且特撰此文追思施醫生。


 


施醫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下:


 


1.      他生命結束前非常的辛苦,腹部積水整夜無眠,吐血次數越來越頻繁;居然在過世前四天,還撐著要穿衣服看診。他做到了「服務到最後一口氣」,這種精神與蘭迪包許(最後的演講)鞠躬盡瘁,誨人不倦的典範一樣偉大。


2.      他家中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斷氣前,醫院決定為他辦理院內募款,他勉強同意,但遺言交代「後事餘的錢,要捐回給醫院」。他一點也不擔心三個孩子的教育費用,間接告訴孩子「以後人生一切要靠自己」。


3.      他在台東聖母醫院狀況最差的時候,拒絕了各方挖角,堅持留下奮鬥幫偏遠醫院度過難關。如果沒有了台東聖母醫院,會影響多少偏遠地區民眾取得基本醫療照顧?她的敬業犧牲奉獻精神足以做為我們的楷模。


4.      抗癌精神。三年前他罹患癌症,且一次就患了肝癌、肺癌、直腸癌,都是末期。他身受吐血、化療之苦,依舊看診。像他這樣嚴重的癌症患者,一般根本無法活到三年,也算得上「奇蹟」。難怪他說:「有了奇蹟,就不能太貪心」。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大學生該學什麼?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作者:採訪整理/李雪莉.謝明玲  出處:天下雜誌 410期 2008/11


相關關鍵字:金融危機/半導體/終身學習




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愛因斯坦


每次聽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演講或談話,他總有新的學習。


他每天有足夠的閱讀時間,從外文期刊、外文雜誌、社論,隨時掌握時代的脈動與發展。


這樣的持續學習,從他年少開始,特別是十八歲赴美求學後,建立的好習慣。他說,自己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求學的經驗,學到兩樣重要的能力,就是懂得如何學習以及獨立思考。




二十多年前,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就清楚,要做一流企業就必然面對全球競爭,而這競爭到了今日,更是白熱化。


去年,他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他的演講內容大量被轉載。大學生想知道這位德儀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台積電創辦人究竟如何成功;而為人父母者也轉載他的演講內容,他們想告訴孩子,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當下的努力。


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



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裡,人力的流動性比起資本或貨物的流動來得緩慢,叫一個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為本地化的。


話雖如此,你不能忽略國際的競爭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國外工作,外國人也會到台灣跟你競爭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瞭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編按:詳見《天下雜誌》三八四期)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誠信(Integrity),讓人家願意信任你,這是一個從未因時代變動而改變的永恆價值。



以上種種都是大學生在求學時,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態度。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我曾經問過台積電五十歲左右、多半從台成清交畢業的幹部說,「你們在學校時,有沒有已經立志要成為領導人的?」結果他們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講這事,大家就讀書而已。」
正因為這樣,過去台灣訓練的人才中,理工人才佔了大約七○%的比例;可是,在銷售、市場、行銷、財務、會計、人事、採購方面的人才不夠。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


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像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瞭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瞭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瞭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瞭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因此瞭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
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瞭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與美國大選兩個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唸書。


我大學時念的兩所學校MIT跟哈佛,同學都很用功,尤其是那個時候,一○%學生拿A(MIT稱做叫O),二五%學生拿B,五○%左右拿C,最後的是D跟E了,E有時會要留級或重修。因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瞭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週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罹癌醫師 病逝前堅持看診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羅紹平/台東縣報導】












台東聖母醫院醫師施少偉(右二),今年七月帶家人參加醫院音樂會時已相當憔悴,醫院特地為他拍下這張全家福。 圖/台東聖母醫院提供


















































儘管本身是癌末病患,身受吐血、化療之苦,台東聖母醫院醫師施少偉依舊看診,過世前四天仍抱病上班;廿四日嚥氣前,還自責無法為病患多做點事;醫院員工主動排班為他守靈,只因割捨不下對「老大」施少偉的情感。



「老大走了!」廿四日凌晨四時左右,許多聖母醫院員工睡夢中接到電話,紛趕到醫院,送骨科醫師施少偉最後一程。有人建議把遺體轉送殯儀館以便公祭,但院長鄭雲不肯,決定在醫院小教堂為他佈置靈堂,鄭雲說:「這裡就是他的家。」



被同事暱稱「老大」的施少偉年僅四十九歲,留下妻子和一子二女,家中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斷氣前,醫院決定為他辦理院內募款,他勉強同意,但遺言交代「後事剩餘的錢,要捐回給醫院」。



聖母醫院執行長陳世賢說,施少偉是員工眼中的典範,「以他對病患的付出,早就可以獲得醫療奉獻獎,只是他總不願意,常說『我還有領錢,沒有傳教士那麼偉大』,其實如果不是他,聖母醫院早就倒了」。



陳世賢說,五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許多醫師都到其他醫院服務。來自門諾醫院的施少偉,是被挖角最多次的醫師,「當時他掛名聖母醫院負責人,如果他走,醫院就倒了,可是他堅持留下奮鬥」。



老員工回憶,當時施少偉對大家說:「我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直到生命結束。」想不到一語成讖。



三年前,施少偉驗出罹患癌症,且一次就患了肝癌、肺癌、直腸癌,都是末期。他的妻子林茜莉含淚說,丈夫當時向上天祈禱「再給我五年,看著小孩長大」;去年知道身體已經不行,曾私下向友人說「再給我一年就好」。她曾埋怨為什麼不多求一點,丈夫卻說「有了奇蹟,就不可以太貪心」。



院長鄭雲說,施少偉須定期到北部化療,返回台東總是顧不得休息,馬上看診;每次領薪都退回一半,說「我虧欠醫院,做的太少」,還主動加班看夜診;同仁心疼他,九月醫院為他取消夜診,希望他晚上可以休息,想不到還是撐不過。



林茜莉說:「他太傻了,半夜病發,強忍痛苦,也不許我帶他上急診,他說『這樣會太讓別的醫師辛苦了』,總是忍到天亮。其實我們也知道相聚時間不多了。」



照顧施少偉走完最後一程的醫護人員說,他生命結束前非常辛苦,腹部積水整夜無眠,吐血次數越來越頻繁;過世前四天,還撐著要穿衣服看診,直到在鏡前發現已形銷骨立,才苦笑說:「我這樣會嚇到病人,還是不去了。」



施少偉是菲律賓華僑,生命中有一半以上時間,都在台灣醫界服務,且堅持在後山看診,他曾在知名大醫院服務,卻認為「那不是我想要的醫師生活」,立志當鄉下醫師。



【2008/11/27 聯合報】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難忘的一天(三)

     97年10月23日老爸血液裏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俗稱敗血症),署立南醫劉建興醫師對症下藥及時處理用對了抗生素及時搶救回來。


11月13日全部檢查data正常,讓我寬心不少。從10月初到現在共發燒三次,劉醫師反應快下猛藥都解決了問題。現在尿管也拔了,尿尿也恢復正常了;真希望有一天呼吸管拔掉,老爸又可以和我聊天了。


老爸只比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小一歲,他能夠活那麼長,真是不容易。在家中我告訴過他一定嚴府祖先有做善事積陰德,他哈哈大笑。照顧老爸八、九年的阿姨居然在97年9月20日睡夢中往生,我深信阿姨在天之靈一定保佑老爸長命百歲。


我的好友小兒科蔡明道醫師及三娘「李寶珠」都說:「該回去了,就要回去了。」我來南師介紹人張松禮教授(肝癌往生網站有介紹)說:「生來偶然,死去必然,為所當然,順其自然。」生死本來就是自然之事,但能夠以極樂觀面對死亡是不容易的。我又想到「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名言:「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又想到朱匯森校長(民國41~47年)名言:「事情總會過去」(It will pass)


我的名言:「不論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仍然要保持心情愉快。」很難哦!這句名言與朱匯森校長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心有慼慼焉。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退休規畫(一)

 



退休生活有幾點必須謹記在心:


第一、成為億萬老富翁不一定幸福。與其計算如何讓自己活得奢華,不如考慮如何讓自己活得健康。


第二、擁有完整保障的醫療保險,且保費最好在退休前繳納完畢。如此一來,便無須擔心退休後可能發生的醫療支出,免去大額支出的風險。


第三、不吝惜於金錢。有些人存了許多錢,卻只捨得用利息過活,保守說法是節省支出,其實到了最後,也只是將錢留給子孫。現代人應該有個觀念,退休後要正確評估平均餘命,與每個月的最低支出,算出合理的花費,而不是一味的節省,積存金錢。


第四、擁有正確的老年理財計畫。在規畫退休準備金的使用時,建議可撥出三到四成預算,在退休早期尋找穩健的投資理財標的,進行投資,不需追求高獲利,只要能有五%的年報酬就夠了,目的在保持退休準備金不因通貨膨脹而稀釋。


第五、投入社會公益或再次就業。再次就業可以找一份薪水少但輕鬆的工作,目的是讓自己有事情做,藉此回饋社會並保持自己的勞動能力。健康是最好的退休本錢,是最該備準備的退休基金。


 


總而言之,退休生活所需的費用並沒有理財顧問所說得那麼多,只要身體健康,隨心所欲,偶爾出門旅遊,那就夠了。與其胡亂設想退休後要的奢華生活,猜測退休準備金的天文數字,不如坐下來仔細計算自己的資產負債,找出活得開心的方法,努力創造沒有遺憾的人生,才是最佳的退休規畫。


 


本文摘自大前研一著「經濟主宰力」,超邁出版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我從經營之神王永慶身上學到了什麼?

我從經營之神王永慶身上學到了什麼?


 


平常不看電視的我,聽到老師說要寫有關王永慶的心得時,問了身旁的同學才知道王永慶先生已經逝世了。王永慶先生建立的台塑集團的成功對台灣企業有很大的影響。而因此成為企業名人的他對一般人的影響也很大,王永慶教導子女的方式以及養身方式都是媒體傳頌的話題。


 


王永慶手下的石化企業對台灣環境雖然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身為一個生意人所思考的不過就是獲利,王永慶做的一切是為了公司的發展,只是他忽略了石化工業之後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不過,王永慶並不像大部分的商人,並不是自己賺飽就不管別人,他的企業養活了多少人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如果要思考有台塑好還是沒有台塑好,我想還是有會比較好的!而王永慶先生的逝世對台灣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一本書「王永慶給年輕人的8堂課」內容歸納出王永慶經營成功的八個秘訣,而他的名言「白手起家,努力奮鬥、不斷地磨練,成功的企業家證明成功的人絕非偶然」,相信效應不只是媒體連續一週的報導,王永慶的故事對一般人的影響只是在發酵所以還沒有反應,但對未來的我們以及曾經接觸過他或聽過王永慶先生的事蹟的年輕人我想會是很大的影響。


王永慶的孫女曾說過他「能幫助別人就幫助」,王永慶熱心公益,創辦醫院等醫療機構,他最希望的就是「要讓窮人也看得起醫生」,王永慶能讓我們學習的,不只是節儉樸實,還有他那份願意反饋社會的心。


 


 







一手創辦台塑集團、目前旗下員工超過7萬人,被視為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由於憂心美國金融風暴衝擊旗下公司經營,並且粉碎外傳生病謠言,11日在夫人和子女的陪同下,前往視察公司的生產線和產房。不過,卻驚傳王永慶在視察業務行程中,感到呼吸不順而緊急送往紐澤西的醫院,但卻在美東時間15日9點38分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壽92歲。王永慶家屬得知 狀況後,都非常震驚和哀戚。而台塑集團稍後也將召開記者會,說明王永慶病逝和治喪事宜。


        護送王永慶大體返台, 今(16)晚將搭乘長空航空的專機,運送返台,目前專機已經在停機坪等候,而近年來陪伴王永慶的三娘李寶珠,稍後也將現身.


        1917年1月18日生於台北市的王永慶,15歲就輟學當學徒。奮鬥事業長達一世紀的王永慶,最引人樂道的就是他在16歲就開了一家米店,對客戶服務周到、用心勤奮。而王永慶也在1954年創辦台塑公司,54年後的今天,台塑集團員工超過七萬人、2007年稅後純益高達2190.77億元、資產總額2.46兆,已經是台灣最大民營企業。


50年後的台塑集團已經是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員工7萬多人,資產總額1.5萬億新台幣,他為台灣造就了名副其實的「王國」,如今經營之神,與世長辭。


        去年底的台塑集團運動會,這是王永慶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這時候的他已經不再下場領跑。王永慶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的養生秘方。


王永慶:「肉少吃。」記者:「肉少吃,那魚呢?」王永慶:「對,還要吃魚,多吃生菜。」記者:「生菜?生機?」王永慶:「不,就是生菜,不要煮。」記者:「不要煮?」王永慶:「對對,吃沙拉。」


        生機飲食外加能讓身體發熱的毛巾操,以及活絡渾身血脈的撞牆功,都是他的養生秘方;然而2年前因為一場重感冒,王永慶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然而他一手建立的台塑集團,年產值超過了2兆新台幣,約占台灣整體的7%,也為他博得經營之神的封號。


 




 






        王永慶經營企業頗有心得,對於兒女的教育也非常務實。王永慶本人十分節儉,他的兒女在美國刻苦求學,因為他對於學費與生活費都算得十分精準,就像管理企業一樣,總是「量出為入」,不讓兒女有奢侈過生活的可能,因為他深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王永慶的二房楊嬌表示,當時王永慶和兒女連絡都是用最原始的書信方式,因為他覺得越洋電話太貴了;此外,兒女還必須回信報告花了哪些錢,就連買支牙刷都得詳實記載。


        據悉,王永慶寫信一寫就是好幾張,約莫每隔兩個禮拜就寫一次。王雪紅說,父親多半寫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訴她公司內部的狀況,他如何處理危機與突發事件等 等。王雪紅表示,她當時還是高中生,這些內容對於她來說有些過於艱難,不過到了大學再詳細看過,卻覺得獲益良多。


        王永慶對於孫子也沒有任何寵溺的舉動,在美國念大學的外孫暑假回台塑生產線實習,王永慶也要求他天天都要寫報告,除了關於如何增進生產線的效率之外,還要分析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所花的學費對於自己的幫助。


        外界公認,王永慶最出色的還是三女兒王雪紅,因為她承襲了父親「拼命三郎」的殷實性格。王雪紅表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她的背後都有基督教信仰與父親的教育作為後盾,每天三點鐘起床,做毛巾操、寫文章的父親,用身教展現凡事要有毅力的態度,也給她深遠的影響。被譽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美國時間15日凌晨在 美國辭世,92年「勤勞樸實」人生劃下句點,台塑(1301)集團近10萬名員工同感哀戚,台灣則失去一位終身為台灣經濟努力、關心國是的長者,台塑集團七人決策小組上午緊急開會因應,強調不負創辦人王永慶的期待,將帶領台塑繼續穩健向前邁進。


        王永慶為確保台塑企業的永續經營,在95年指示成立行政中心,由七位企業領導幹部擔任委員,負起全企業經營督導重責,運作兩年多以來,幸不負王永慶所託,已能承接重責大任,帶領台塑企業繼續穩健向前邁進。


        台塑集團表示,今年台塑企業全體同仁將持續秉持王永慶「勤勞樸實」的精神,共同努力以赴,創造企業良好績效,以求不負王永慶的期待。


 


Original-http://blog.udn.com/aa2028anna/2302936